以厂为家——大火锻造出大自然的克难精神

作者 vch12515804 发布于 2022-05-12 14:12 阅读 248

一、大火记事
1993年,对于大自然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年6月,工厂像往常一样有序地进行生产,一切都看似平常。谁也没想到傍晚的一场火灾打破了平衡,使刚刚起步的大自然遭到重创。


由于火灾是在下班后发生,火势没有得到及时控制。所以从开始救火的时候,工厂一部分已经被大火吞噬。


“黑烟腾腾升起,还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当事人回忆道。


“虽然有危险,很害怕。但大家还是齐心协力一起救火,所有领导、员工不吃饭、不睡觉,势必要把火给控制住。除了把几台设备主机保住以外,整个厂房全烧塌了。”


“地面满是冒着热气的沥青,大家没有一丝犹豫,甚至没有考虑到危险,大家拿着简陋的工具在短短几个小时里铲得干干净净,除了地面被烧焦的痕迹外没有一点垃圾和杂物。”


当时,贵阳消防队、法院等多个部门都到了现场,想查清楚源头,最广泛的说法是由于出锅的棕在高温聚集下发生的自燃,但具体的原因还是没能定论。


这场大火令所有人心有余悸,不敢有一丝懈怠。之后的夜晚值班,工人领导都争先留下来在厂里过夜,没有人喊累也没有人抱怨。大家的心拧到了一起,大火烧不掉大自然的团结精神。


火灾过后,全厂动员。大自然开始艰难的重建工作,大家不计报酬,集中力量,直接住在厂里。整个重建过程堪称奇迹,不到7天,厂房完成修建,每个人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斗志满满。13天,大自然全部厂房恢复,不到30天,生产恢复。


“这样的速度让人意想不到,没想到每个人全力以赴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可以产生那么大的能量。大家心里备受鼓舞,对未来更有信心了。”


开始恢复生产后,工人发现大火使生产的主机有了一点问题,导致生产的棕片没有以前那么均匀。


“这样的瑕疵令工人难以接受。如果更换设备无疑加重了经济的损失。经过深思熟虑,公司决定还是进行设备改善。”


1994年,公司开始研制设备。但当时因为技术原因,热压板、储胶管等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难题。最后找到安顺一家铸造厂来做热压板,储胶管用钢板重新制造。


二、守护绿色青山,就是大自然
之后二十多年,大自然进入安全稳定的发展历程,新园区的建设,对大自然床垫来说,是一次机遇,是一次升华,更是一次挑战。


新的时代,新的问题——污染。


2014年开始新园区建设时,除了相应的设备提升,产能提升,新园区把绿色、卫生、安全当做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废水、废料、废气”的排放标准力求做到最低。


在除尘方面,公司寻找到国内除尘领域顶尖的高新技术团队来解决这个问题,将整个除尘系统进行重新设计,这套系统花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才研发设计完成。


“以前公司是运用旋风除尘系统。这个系统有个最大的缺陷,它在除尘过程中,气体粉尘含量很高,每次除尘之后,周围都会蒙上一层棕灰。为了降低粉尘,工作人员曾经加入喷淋装置,但使用过后的污水又很难处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不断改进,如今已开发出布袋除尘系统。完全不同于其他除尘系统,一是系统内部的设计,二是布袋材料的选择。布袋的选择就花费了设计者们很多精力,但阻挡不了大自然人的不断改良和尝试。


“用残留的棕灰反复试验,用脉冲风吹棕灰,寻找附着率低的布材,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合适的布料。虽然布袋除尘系统也有设计缺陷,除尘后的第二天布袋上附着大量棕灰会有堵塞情况,需要人工清洁才能继续使用,但新的系统也在除尘工作上取得很大进步,有效改善了生产作业的环境。”


在废料再利用方面,公司另辟蹊径,将废弃不用的棕渣棕灰做成生物质燃料。尽管看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如何让燃料的效益更高,怎样的设备更好?依旧挑战着公司的员工。


“传统的生物质燃料是用锯木等压缩成柱状体,传统锯木的渣粘黏性好,容易做成柱状体。但棕渣不容易粘黏,要将它做成燃料,棕渣棕灰形成固体,需要设备磨具金属的强度和硬度的要求达到,还要在压力条件下比锯木等要高出三倍。”


设备系统在开发时,同样十分困难。大自然前后找了三家技术公司,最后与河南的一家技术公司来合作解决,这前前后后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大自然的产品内芯是纯天然植物纤维。这套设备系统一方面消除了固体废料的排放,一方面使废弃的棕渣变成了产品。变废为宝,不仅使得废料排放问题得到解决,也充分利用了材料可回收再利用的特性,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


在废水处理上,公司亦进行了全新设计,原来的设备系统要把含胶废水里面的胶和化学成分处理,是很困难的。这些物质在老厂区排放了半年,就结了一层厚厚的胶皮。


公司对症下药。针对含胶废水处理下了一番苦工,使得现在的废水排放能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可以用来做绿化用水。目前,所有废水基本上做达到新园区的绿色和低排放问题。


“问题在大家齐心下都一一解决。”这段历经艰难的过程锻造了大自然团结一致的精神,人人以厂为家,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力量为大自然添砖加瓦。


对于未来,我们有无数构想,曾经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可能,回溯到90年代的种种经历都因为大家由自心底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奉献逐步实现。


“以史为鉴”,梦想有多远,大自然就能走多远。

  • 返回顶部